某些專門形容上帝的詞彙是完全不適用於道的。
施打順序滾動式修正調整,醫事人員近8成接種 陳時中下午時表示,「現在施打人數已超過100萬人」。Photo Credit:行政院提供 陳時中今天也說,對疫苗採購很抱歉,進貨速度的確是慢,但也盡力多方溝通,並積極和每一間大廠維持聯繫,上周才和幾間廠商開過視訊會議,了解國際市場目前供貨到貨的情況,為後續的1500萬劑疫苗做準備。
對於疫苗到貨慢陳時中也表達歉意,但稱有和廠商都保持聯繫。根據行政院早上提供的數據,共有114萬人已接種,人口涵蓋率4.9%。不過《聯合報》報導,士林區接連傳出洗腎診所因「衛生所及健康服務中心沒有收到公文」,不能提供給其他有資格的對象施打,只能將剩餘的疫苗丟掉。立法院今天召開朝野協商紓困4.0預算案,對於在野黨立委詢問疫苗進度,陳時中回應,AZ疫苗施打順位為第一到第六類,莫德納疫苗則優先施打第一類,明天再發放剩下的約7萬劑疫苗疫苗後,就會施打到第二、三類。他認為若最後搞到大家不敢用,將剩餘疫苗丟掉,「這是個畸形的國家。
他認為每個醫師都有上過醫學倫理,會把手上資源做最合理分配,「合法、合理、合情」就好。不過台灣目前到貨的212萬劑疫苗也差不多在這兩天全數配發完畢,接下來到貨進度仍是未知數。」 蔡英文能順利擔任美國代理人,應該要感謝聯邦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
如果進行新冷戰就得進行大量的代理人戰爭,這不僅會給我國民族復興帶來巨大困難,甚至有導致民族復興夭折的危險。該報專欄作家塔魯爾(Ishaan Tharoor)將其形容為「外交報復性行為」(diplomatic vandalism)。文:向駿(中華戰略學會理事,《拉丁美洲經貿季刊》創刊總編輯) 去(2020)年5月7日時任國安局長的邱國正在立法院表示,台灣必須「趨利避害」,不能在中美「新冷戰」局勢中捲入代理人戰爭。台灣受制美國霸權 1979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簽署了《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42年來此法成為美國對台關係最重要的國內法依據。
他們建議,美國國會應立法明定,中國若武力犯台將進行重大制裁根據近期的新聞報導,自從5月中宣布三級警戒起,各大醫院陸續進行醫療服務降載,可能是門診減診,亦或是取消非緊急的住院、手術及檢查等等。
吾人可以想見的是,不論慢性或急性的病況,延遲就醫或不願就醫(以下簡稱推遲就醫)都可能導致較差的健康後果。由醫療現場的觀察,平常人來人往的醫院,人潮已明顯減退。結果發現,年長者、健康狀況較差或普通者、障礙者、有健康保險者、教育程度較高者,以及非屬西裔的白人,有較高比率的非自願性推遲就醫。另外,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推遲就醫,無論是醫院降載或關閉、大眾運輸減少、害怕疫情,或是純粹因依循公共衛生建議而減少出門等等,都是需要進一步考察的議題。
(筆者的理解是,或許因而根本不會被調查問卷問出來。本文僅是挑選現有文獻做簡短回顧,拋磚引玉,期望台灣能共同度過艱難的COVID-19疫情,及早回到新的正常生活。)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同理,類似的解讀也可能可以應用於健康狀況較差或普通者以及障礙者的群體上。此研究聚焦於非自願性的推遲就醫,意即並非由病人端發起的延後或取消就醫。
然而,隨著三級警戒的時間拉長,延後就醫的益處(避免染疫)與風險(病況拖延),就成為需要審慎權衡的重點。文:廖偉翔(醫師,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服務研究碩士) 自從COVID-19於5月在台灣爆發以來,一度感受遙遠、屬於他國的疫病,瞬間成為冷酷的生活現實。
疫情期間延後就醫的趨勢研究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去年六月的一項網路問卷調查研究顯示,約有41%的美國成年人因為COVID-19疫情的各種顧慮,有推遲就醫的情況。其中推遲急診者的特性,以年輕人、無薪照顧者、原有兩種以上疾病者、障礙者,以及非裔與西裔人士等等為主。
此項研究主要是建議政策制定者能針對不同特性的受眾,擬定溝通與提供醫療服務的策略,同時也鼓勵大眾,緊急狀況仍須及時尋求醫療協助,既有的慢性病也需要持續追蹤治療。綜上所述,疫情本身就會帶來大眾生命或功能的損失,然而為因應疫情而生的各種後續影響,更可能擾亂了眾人平日習以為常的醫療照護模式,因而需要持續關注與提前擬定策略。自願或被動推遲就醫差異大 作者認為其中一項可能的解釋是,年齡更高者,與 COVID-19相關的死亡風險更大,因此醫療服務提供者本身就會主動延後或取消較不緊急的醫療服務。此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必須仔細區辨推遲就醫的詳細內涵,可能是主動也可能是被動推遲,或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相應可能的後果也應提早納入政策考量(如癌症篩檢在疫情期間大幅減少),並對可能的醫療照護缺口提出預防之道。無論是攀升的死亡與確診人數、逐漸延長的三級警戒時間,或是醫院加開專責病房等等,不僅說明了疫情的嚴峻,更反映出醫療量能的緊繃。而來電取消或延後回診,或看診時間沒到診的病患,也確實不在少數。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此外,針對COVID-19疫情在美國所造成推遲就醫本身的特性,今年5月的《健康事務》期刊也刊載更深入的調查結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年長者的族群中,65─74歲的受訪者的非自願性推遲就醫比75歲以上的受訪者要多出約12%,因為文獻顯示一般而言年齡越高使用的醫療服務越多,但這裡卻有所不同。
另外,社經地位較低者或少數族裔者,相對較常使用急診服務,而急診服務不太可能受到非自願的推遲。當然,不同國家、不同醫療體制無法直接類比,但前人的經驗依然相當值得參考
由醫療現場的觀察,平常人來人往的醫院,人潮已明顯減退。此研究聚焦於非自願性的推遲就醫,意即並非由病人端發起的延後或取消就醫。
吾人可以想見的是,不論慢性或急性的病況,延遲就醫或不願就醫(以下簡稱推遲就醫)都可能導致較差的健康後果。另外,社經地位較低者或少數族裔者,相對較常使用急診服務,而急診服務不太可能受到非自願的推遲。而來電取消或延後回診,或看診時間沒到診的病患,也確實不在少數。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年長者的族群中,65─74歲的受訪者的非自願性推遲就醫比75歲以上的受訪者要多出約12%,因為文獻顯示一般而言年齡越高使用的醫療服務越多,但這裡卻有所不同。
本文僅是挑選現有文獻做簡短回顧,拋磚引玉,期望台灣能共同度過艱難的COVID-19疫情,及早回到新的正常生活。其中推遲急診者的特性,以年輕人、無薪照顧者、原有兩種以上疾病者、障礙者,以及非裔與西裔人士等等為主。
疫情期間延後就醫的趨勢研究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去年六月的一項網路問卷調查研究顯示,約有41%的美國成年人因為COVID-19疫情的各種顧慮,有推遲就醫的情況。無論是攀升的死亡與確診人數、逐漸延長的三級警戒時間,或是醫院加開專責病房等等,不僅說明了疫情的嚴峻,更反映出醫療量能的緊繃。
然而,隨著三級警戒的時間拉長,延後就醫的益處(避免染疫)與風險(病況拖延),就成為需要審慎權衡的重點。根據近期的新聞報導,自從5月中宣布三級警戒起,各大醫院陸續進行醫療服務降載,可能是門診減診,亦或是取消非緊急的住院、手術及檢查等等。
此項研究的重要性在於,必須仔細區辨推遲就醫的詳細內涵,可能是主動也可能是被動推遲,或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相應可能的後果也應提早納入政策考量(如癌症篩檢在疫情期間大幅減少),並對可能的醫療照護缺口提出預防之道。當然,不同國家、不同醫療體制無法直接類比,但前人的經驗依然相當值得參考。自願或被動推遲就醫差異大 作者認為其中一項可能的解釋是,年齡更高者,與 COVID-19相關的死亡風險更大,因此醫療服務提供者本身就會主動延後或取消較不緊急的醫療服務。文:廖偉翔(醫師,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服務研究碩士) 自從COVID-19於5月在台灣爆發以來,一度感受遙遠、屬於他國的疫病,瞬間成為冷酷的生活現實。
)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同理,類似的解讀也可能可以應用於健康狀況較差或普通者以及障礙者的群體上。結果發現,年長者、健康狀況較差或普通者、障礙者、有健康保險者、教育程度較高者,以及非屬西裔的白人,有較高比率的非自願性推遲就醫。
綜上所述,疫情本身就會帶來大眾生命或功能的損失,然而為因應疫情而生的各種後續影響,更可能擾亂了眾人平日習以為常的醫療照護模式,因而需要持續關注與提前擬定策略。(筆者的理解是,或許因而根本不會被調查問卷問出來。
此項研究主要是建議政策制定者能針對不同特性的受眾,擬定溝通與提供醫療服務的策略,同時也鼓勵大眾,緊急狀況仍須及時尋求醫療協助,既有的慢性病也需要持續追蹤治療。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此外,針對COVID-19疫情在美國所造成推遲就醫本身的特性,今年5月的《健康事務》期刊也刊載更深入的調查結果。